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亚洲教育天花板」还是被广深妈妈抢先了-Kaiyun平台官方登录入口
语言选择: 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您好!欢迎访问Kaiyun平台官方登录入口
液压元件生产、销售、品牌代理注重工作细节,提高服务品质
全国咨询热线:021-59961096
热门关键词: 电气系统是什么意思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全国咨询热线

021-59961096

「亚洲教育天花板」还是被广深妈妈抢先了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5-22 19:37:58 点击次数:

信息摘要:

「亚洲教育天花板」还是被广深妈妈抢先了

  不少人为了追求「中西教育」合璧的人才培养模板而奔赴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学生是最多的国际学生来源之一。

  不过仍然有很多家庭因为距离的原因而始终下不了决定,他们渴望享受到新加坡教育的优势,又想保留中国教育的精髓。

  作为新加坡教育No.1的华侨中学海外唯一联属学校的「广州新侨」,正在实践中。就在前不久,其宣布携手新加坡第一梯度大学,重磅推出了「定向联合培养项目奖学金」。

  该奖学金专为 IBDP学生 打造,学校将全额资助其完成新侨国际高中Pre-IBDP及IBDP课程(提供学费),直至大学本科毕业(提供大学学费及生活补贴)。

  社会学上有个概念「结构性嵌入」,指的是某个模式被深深地整合到一个全新的、广泛的社会结构或体系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产生稳定的收益。

  这所1919年成立的百年老校有着「东方伊顿」之称,校史上曾经有过56位新加坡「总统奖学金」得主,培养过60位世界冠军,在升学方面更是牛津和剑桥在海外的最大生源校之一。

  其精神和成就在新加坡华中国际学校得到了延续,新加坡华中国际凭借IB成绩的领先优势,稳居新加坡本土国际教育第一梯队。

  百年以后,在广州,一所有着华侨中学「血脉基因」的中国学校落地了,并且在短短几年后,就收获了成果:

  建校以来两届毕业生,获得了来自英国、美国、澳洲、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220份名校offer。

  2025届广州新侨学校毕业生更是在英国G5大学录取率上突破了50%——每2名申请英国方向的学生中就有1名被英国G5院校录取。

  今年的申请季,他收获了UCL数学类专业的双offer。三年前,这个中考691分的广州男孩,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周受资的「学弟」。

  初中毕业那年,很多同分数段的同学选择了区属重点,但想在未来去到更远方的Jason则是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转轨国际赛道,他带着期待踏入了广州新侨学校。

  让他意外的是,用英语学习竟然为他打开了新的认知窗口。在读国际课程之后,他好像开窍了。「之前可能会听不懂的内容,换一种语言反而学习豁然开朗,这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

  这种认知上的「开窍」,让曾经对数学无感的Jason开始发现数学的魅力。学校的数学老师注意到他的潜力,推荐了丰富的拓展资源,鼓励他参加各类数学竞赛。

  在老师指导下,他阅读了大量数学书籍,从纯数学理论到经济金融应用,视野不断拓宽。

  有意思的是,这位数学爱好者还是一位「野生音乐人」。五年来,Jason坚持自学电子编曲。

  「我在数学和音乐中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都需要从无到有的创造,都在严格规则下寻找无限可能。」

  新侨国际化的平台给了Jason更广阔的视野。作为学生代表,他有机会参加嘉庚论坛,与新加坡华中国际学校的学生一起参访各类企业,深入了解中新合作动态,共同探讨全球议题。

  他还在重要活动中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课本之外的宝贵视野。

  申请季,新侨的升学指导老师为Jason量身定制了申请策略,从选校到文书再到面试准备,提供了全方位支持。最终,他不仅获得了UCL和曼彻斯特大学的数学专业录取,还收到了剑桥大学的面试邀请。

  「收到面邀那一刻像是得到一张彩票,三年前,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虽然最终被剑桥拒绝,但这经历已成为珍贵的成长养分。「这件事就是我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回望三年国际教育旅程,Jason感慨道:「我开始体会,新侨教给我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去探索,去追求真理、追求热爱的思维方式。

  更重要的,我收获了为自己争取的勇气,接受结果的坦然心态。这才是受用一生的。」

  9年级的Peter谈到他的培养皿因为被杂菌污染,影响了实验进程的趣事。「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操作要规范,研究是要谨慎仔细的。」

  新侨学校为G9-G10的学生开设了TDP天赋课程(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me),提供四个方向更深度的学习:生物化学研究/AI&大数据/全球问题解决/知识与文化探索,帮助学生们更早体会和明确自己感兴趣的发展方向。

  「一开始要确定每个人的研究课题时,我们都很懵,总是试图找一些看上去比较厉害的研究问题,但往往这样的问题看上去唬人,但落实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负责这项课程的授课老师告诉我们,「研究」不仅是学术探索的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鼓励学生们从自己最熟悉的场景出发,通过从实验到论文的全过程,来构建研究思维。

  「我们会发现,顶尖大学愈发看重研究能力——从文书、面试到推荐信,大学都在考察学生能否发现问题、设计方法并验证结论,缺乏相关经历的人容易在竞争中落后。」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去多实践,书本上出现的知识也好,原理也好,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要通过做实验,去确认所学的东西是对的,如果出现不一样的情况,要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Peter在一轮又一轮的研究中,收获了严谨求学的真正意义。「我终于体会到科学家的感受了,研究成果来之不易,得沉得住气。」

  而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思考,不仅体现在生物、化学等理科研究方面,人文角度的探究在新侨也同样重要。

  如同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哲人一样——「那些希望成功的人必须先问对正确的初步问题」——新侨从学生8-9年级开始,就引导他们将模糊的「感兴趣」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

  在知识与文化探索课程,由学生票选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主题。比如在「教育与价值观」的单元,学生基于老师设定的「大问题」,脑暴更多的「小问题」,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锚定到了几个关键的「好问题」上。

  「一开始我们不知道怎样去切入,老师带领我们一路将大问题变成小问题,帮助我们找到具体的切入点。」Benny体会到,原来人文学科同样也有研究的研究方法。

  Cindy的小组主题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她与伙伴们设计了「数字时代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收集到了来自不同行业的120+份问卷,后又使用AI辅助,来帮助小组得到需要的数据与结论。

  人文社科的研究与理科不同,除了数据结果之外,还会在整个的调研过程中产生新的角度甚至新的议题。而学生们在新的议题下又能够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工具」去验证自己的观察。

  「以前的自己更多停留在浅层和自我的思考之中,现在我学会了多维度,更系统化的去拆解复杂问题。」

  现如今,顶尖名校越发看重学生们的「实力」,研究是大学学术的基石,无论本科论文还是高阶科研,都需要独立探索的能力。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在更早的时间里探寻自己的学科兴趣和方向,并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像思想家一样去深度求索。

  除了上文提到的覆盖在新侨和新加坡顶级大学就读的全额奖学金项目外,课程上也是极为深度。

  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与教学质量把控方面,由华中董事局委派、原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潘兆荣博士担任教育督学,原华中国际学校校长王荣兴任国际高中部校长。

  无论是Jason被点燃了数学热情与音乐才华,还是Peter和Benny及同学们在不停的探索中培养出了科研思维,学校一直在为学生们提供全面的支持,鼓励他们探索自我和真理。

  学校与华中大家庭不仅在课程及师资维度建立紧密联系,更是在教师互动、学生交流、课程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了国际交换生项目、陈嘉庚论坛、领导力培养项目等学生发展平台。

  学校还与中国新加坡联合研究院等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

  广州新侨学校与新加坡华中国际学校联合发起的「陈嘉庚论坛」、与华中国际每年举行的交换生项目、进入新加坡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部参观学习、在中新联合研究院做开题报告

  截止到2025年,已从广州新侨走出了两届毕业生。首届毕业生100%收获到了英国Top30的名校录取。而在今年的毕业生中,G5录取率已突破50%,100%被世界排名Top100的大学录取,其中英国排名Top15也实现了100%录取。

  录取专业覆盖不同学科的多个领域,不仅涉及热门专业如生物、化学、法学、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还有科技前沿专业如电子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药剂学、物理、数学与统计、兽医学等;以及创意设计类专业如平面设计、传媒等。

  1965年,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共和国。面对彼时建国初期的严峻挑战(无资源、民族冲突、失业率高),李光耀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务实政策:

  确立以英语为主、多语并行的语言政策;推行基于能力和贡献的精英选拔制度,并大力发展教育。

  时至今日,这样的策略令新加坡成为了全球金融、贸易和教育中心,而最近以周受资(TikTok CEO)、陈立武(英特尔CEO)等人为代表的新加坡人才更是呼应了当下这个时代的人才需求。

  这句令新加坡教育闻名世界的理念:「投资于人」——广州新侨也在践行、传承着百年名校的办学精神。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站在世界舞台、被顶尖名校青睐的人才,都具备三个关键特质:对学术的探索热情、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杰出的思考深度。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而是激发他们去思考「世界可以是什么」。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最强大的竞争力不是已知的答案,而是持续探索的姿态——

【相关推荐】